“像当年海尔公司张瑞敏砸不合格冰箱一样,创业那年我们砸掉了100万的管托泡体。”
东营市大舜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凤华、总经理赵中华回忆起夫妻俩转型创业的故事无限感慨。处理这批发泡废料用了二十多天,像针扎一样刺痛着大家的心,但却深深激发了企业对质量与口碑的渴望。
图|车间内待发货的保冷管托
1996年东营大舜刚刚起步,还是一家生产石油助剂的小公司,经过十多年的拼搏,公司已经初具规模。2011年,赵中华偶然得知中石化要在青岛建第一座液化天然气(LNG)接收站,管道内液化天然气为零下163℃的低温,架设管道需要大量的深冷管托。其时,中海油和中石油建成的LNG接收站使用的管托主要来自于德国的一家企业,产品精致,但价格非常高,最大型号的管托,一个高达十三万元,而国产的管托虽然便宜,但产品粗糙质量差。赵中华便和爱人商量,国家倡导节能减排,对环保越来越重视,“三桶油”正在沿海城市积极布局LNG接收站,如果能制造出高品质、高性价比的管托,市场前景一定很好。随后赵中华直奔韩国,找到一家知名的管托生产商,经过协商,达成了合作意向,并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。回国后,他又找到中石化的业主和总包单位,带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去韩国企业考察,郑重向他们承诺:一定会用进口产品的质量和国内产品的价格提供满意的管托产品。 一个大胆的想法和一个同样大胆的承诺,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。 2011年底,公司紧锣密鼓进行项目论证、办理审批手续,在开发区管委会高效服务办理之下,2012年3月份公司新厂区破土动工。开工仪式上,韩国公司社长看到厂区一片空地,非常焦虑和担心,认为年底出产品是天方夜谭。然而,大舜人凭借不服输的创业精神,仅用八个月的时间,占地一百亩的崭新厂区拔地而起。设备安装调试、人员培训、原材料的采购也进行得有条不紊,实现了当年开工、当年建设、当年投产的目标。2012年底,韩国社长再次来到东营,看到车间整装待发的产品,非常惊讶地说:“你们东营人真了不起!”